
新仓镇因盐而兴,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广陈盐仓迁此,得名“新仓”,盐船河因盐运繁忙而闻名。西小街依盐船河南岸而建,是古镇商贸与生活的核心区域。这里曾有“三寺六街十二坊二十四桥三十六弄四十八堂”的盛景,如今仍保留着青石铺就的街巷、灰白墙面与木质门窗,传统青瓦屋顶下,隐约可见昔日河运的繁荣痕迹。
新仓是“新仓经验”的发源地,1955年毛泽东同志批示推广供销合作社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结合合同模式。老街附近有毛泽东同志新仓经验批示展示馆,展示“新仓经验”的诞生和发展历程。
展开剩余72%踏入西小街,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街道由一块块青石板铺就,历经无数岁月的踩踏,变得光滑而温润。街道不宽,却有着一种恰到好处的紧凑感,两旁的建筑像是从时光深处走来,以明清风格为主,白墙黑瓦,飞檐翘角。墙面上,岁月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或是一道道细微的裂痕,或是一块块斑驳的印记,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
街道两侧房屋紧密相连,户户相挨,瓦瓦相连,形成浑然一体的建筑群落。民居多采用“下空上水”的形制:底层以木柱架空形成水廊,廊下可通行船只,解决汛期防洪与物资运输问题;上层作为居住空间,硬山顶配观音兜的山墙形制(典型浙北民居风格)与墀头砖雕的“福禄寿”图案(融合徽派工艺)相映成趣,体现“水陆并行”的生存智慧。
西小街的生活节奏缓慢而惬意。清晨,阳光洒在街道上,居民们悠闲地出门买菜、聊天;傍晚,夕阳的余晖将整个街道染成金黄色,老人们坐在门口摇着蒲扇,享受着夏日的清凉。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只有那份宁静与祥和。这里没有符号化的文化堆砌,只有被岁月打磨的砖瓦、被烟火温暖的生活、被匠心唤醒的记忆。来西小街,做一日“时空旅人”,在青石板上写下属于你的故事。(蒋奕玮)
发布于:上海市新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