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家长们可能没注意到,秋季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时节,孩子的脏腑还在发育,心神很容易跟着外界的气机波动 “散出去”,一旦收不回来,不仅睡眠质量会受影响,还会耽误生长激素的分泌。
夜间10点到凌晨2点是生长激素分泌的 “黄金期”,分泌量能达到白天的3倍多,要是这时候孩子还没进入深睡状态,可就非常影响长个了。
但也不用太焦虑,想帮孩子快速进入深睡眠,睡前做好6件小事就行,这些方法都简单好操作,家长跟着做很容易上手。
梳头
孩子白天玩闹、户外跑跳,心神一直是 “散着” 的,而头部有百会、风池等多个关键穴位,睡前梳一梳能帮着疏通经络,把散出去的心神拉回来。
梳的时候从额头前的发际开始,慢慢往后梳到后颈的发根,每一片区域梳3-5下就好,力度要轻,轻到孩子觉得 “痒痒的、很舒服”,千万别用力拽头发。

泡脚
现在气温降得快,孩子的脚很容易凉,中医里说 “寒从脚下起”,脚一凉,心神就容易不安稳,自然睡不着。
泡脚的水温要特别注意,用手背或者孩子的脚尖试一下,温温的不烫最合适,一般38-40℃就够了。时间也不用长,5-10分钟就行,直到孩子脚面微微发红、身上有点暖烘烘的就停。
如果孩子平时手脚偏凉、容易感冒,在水里加一两片干艾叶,煮2分钟放温了再泡,艾叶是温性的,能帮着驱寒,但别加太多,孩子体质娇嫩,药材多了反而可能上火;要是孩子平时容易上火、舌头红、大便干,就用清水泡,简单反而更稳妥。
泡完脚及时擦干,穿上宽松的袜子,别让脚晾着,不然寒气钻进去,反而会影响睡眠。

揉肚子
中医有句话叫 “胃不和则卧不安”,很多孩子睡不好,其实是晚饭吃多了、或者睡前喝了太多奶,胃里胀得慌,没法安心睡觉。
揉腹要注意时机:在孩子睡前1小时完成,刚吃完东西绝对不能揉。
家长先把自己的手心搓热,轻轻放在孩子的肚脐上,顺时针慢慢揉,绕着肚脐画小圈就行,力度要轻,别按得太用力。每次揉5分钟左右,能帮孩子消化,减轻脾胃负担,脾胃舒服了,孩子躺到床上就不会总扭来扭去,很快就能安静下来。

揉涌泉穴
涌泉穴在孩子脚底的前1/3凹陷处,是肾经的 “门户”,中医说 “肾主骨生髓”,揉涌泉不仅能帮孩子养肾,助力骨骼发育,还能 “引火归元”。
有些孩子总爱手脚心热、烦躁哭闹,甚至蹬被子,就是“火”浮在身体上面收不下来,揉涌泉能把这股浮火往下引,让心神定下来。
家长可以用拇指的指腹轻轻按揉孩子的涌泉穴,每次按1-2分钟。也可以用手心的劳宫穴去拍打涌泉,这叫“心肾相交法”,对晚上梦多、容易醒的孩子特别有帮助。

营造安神的氛围
现在不少孩子睡前还看电视、玩手机,屏幕上快速闪动的画面和声音,非常扰乱心神。
我建议家长在孩子睡前关掉电子设备,可以点一支淡淡的安神香,比如桂花沉檀香,香气清幽,能宁心安神,帮助收敛心神。也可以用藿香加艾叶做个香囊,放在孩子枕头下面,利用中药的味道,帮助孩子平衡脏腑,安神助眠。

看些睡前读物
睡前不要看情节紧张或刺激的内容,可以选择绘本、童话、古诗词等,轻声读给孩子听。这不仅是亲子互动,也是一种“收神”的过程。孩子的注意力从外界的纷扰,慢慢回到文字和声音里,心神安定,入睡也更自然。
此外,有些孩子气血不足,晚上睡不踏实,可以在睡前2个小时喝一点温热的五红饮(红枣、红豆、红皮花生、枸杞、红糖),补血安神,温和滋养。

不过家长们也要清楚,这些方法虽然有用,但有它的局限性。如果孩子只是偶尔睡不好,比如白天玩得太疯、或者天气变化影响,用这些方法调整三四天,一般就能好转。
但如果孩子长期入睡难,比如超过1个月,每天都要哄1小时以上才能睡着,或者睡不安稳,经常半夜哭醒、盗汗、磨牙,甚至平时胃口差、脸色黄、个子长得比同龄人慢,那可能就不只是习惯问题了,很可能是身体里有血虚、脾虚、肝火旺等情况。
这时候光靠睡前做这几件事就不够了,一定要带孩子找专业的中医大夫辨证调理:比如血虚的孩子,可能需要用些养血安神的方子;脾虚的孩子,要先健脾和胃,把脾胃功能调好;肝火旺的孩子,得清肝火、宁心神。
每个孩子的体质不同,适合的方法也不一样,不管是膏方、外用贴、氨基丁酸还是中药颗粒,都有它的优势,一定要及时就医,辨证施治。
只有把身体的根本问题解决了,再配合日常的睡眠调整,孩子才能真正睡好,生长激素才能正常分泌,长个子才会更轻松。
新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