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盟通过第19轮对俄制裁方案,整个过程更像是一场艰难的拉锯战,很难说是真正的胜利。从最初放出消息到最终确定,期间一波三折,也让欧盟内部存在的深刻分歧和这场制裁本身的矛盾性清晰地显现出来。 回顾2025年9月初,当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要进行新一轮制裁,外界本以为会像往常一样顺利推进。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次过程格外曲折,甚至差点因为一个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国家,斯洛伐克的反对而无法通过。 正是这次从受阻到勉强通过的过程,把欧盟各国之间的真实矛盾摆上了台面。
1 欧盟做决策有一条硬规定:所有重要决定,包括对俄罗斯的制裁,都必须得到全部27个成员国同意。这就等于每个国家都有一票否决的权力。 在第19轮制裁推进过程中,斯洛伐克总理菲佐突然明确表态:如果不满足我们的条件,就别想通过! 菲佐这么做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斯洛伐克确实面临现实的困难。这个中欧国家高度依赖俄罗斯能源,其92%的石油供应都来自俄罗斯。 之前几轮制裁已经导致斯洛伐克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汽车产业(占GDP超过10%)生产成本上升,工厂产能不足,老百姓也为取暖和交通的燃料费用发愁。
因此,菲佐的反对并不是要完全阻止制裁,而是希望争取更多实际利益。他要求欧盟提供切实的补偿方案,为本国汽车业提供支持,并帮助降低能源价格。 这种“借否决权争取利益”的做法,在欧盟内部并不少见。虽然外界不清楚欧盟具体付出了什么代价,但制裁方案最终在10月23日获得通过。值得注意的还有,斯洛伐克并非单独行动,它得到了长期对制裁持怀疑态度的匈牙利支持。 两国总理都曾公开批评对俄制裁是“政治冒险”,这在欧盟表面一致的立场上撕开了一道明显的裂痕。这种小国联合起来抗衡大国意愿的情况,也预示着欧盟未来在做重大决策时,可能会遇到更多阻力和挑战。
2 撇开内部的争论,单从内容来看,这一轮制裁确实是自2022年俄乌冲突升级以来,欧盟对俄罗斯采取的最强硬措施。其中最受关注的一点,是对俄罗斯液化天然气实施了全面禁运。 在此之前,欧盟虽然已经对俄罗斯的原油和管道天然气设置了多项限制,但由于液化天然气运输比较灵活,一直没有被完全禁止。这次的全面禁运,等于是堵住了俄罗斯向欧洲出口能源的最后一个主要渠道。 为了防范俄罗斯通过第三方绕开制裁,欧盟还将四家被认为协助俄罗斯的公司列入黑名单,任何欧盟企业如果与它们往来,都将受到处罚。
军事方面也没有被忽略。俄罗斯一支由118艘船只组成的“影子舰队”被列入黑名单,欧盟国家不得为这些船只提供维修服务或零部件。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从后勤上限制俄罗斯海军的行动能力。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公开声明中表示,这一轮制裁将“直接打击俄罗斯的经济命脉”。但这样的表态是否真能奏效,还有待观察。
3 面对欧盟不断加码的制裁,俄罗斯并没有被动应对。实际上,从2022年第一轮制裁开始,俄罗斯就有意减少对欧洲市场的依赖。 欧盟的制裁不仅没有让俄罗斯能源出口停摆,反而推动它加快了向东方转移的步伐。大量石油被转向印度、中国等亚洲国家,找到了新的市场。 印度在这轮转变中获益明显。 由于能够以远低于市场价的条件购买俄罗斯石油,印度对此表现出很大热情。当欧盟试图劝说印度减少进口俄罗斯石油时,印度方面明确回应称,这是正常的商业往来,其他国家不应干涉。
普京此前也曾表示,任何国家若试图惩罚与俄罗斯正常贸易的第三方,都是在破坏国际规则。实际情况是,尽管受到欧盟制裁,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总量并未大幅下降,通过开拓亚洲市场,仍然保持了稳定的收入。 欧盟原本希望通过制裁切断俄罗斯资金来源的目标,似乎并未完全实现。 俄罗斯外交部也多次指出,欧盟的制裁对双方都会造成影响,俄方将采取相应反制措施,比如之前就曾扩大对欧盟人员的入境限制名单。-
4 10月23日,欧盟第19轮对俄制裁正式生效。不过,与其说是实质性的打击,不如说这更像欧盟内部各方妥协后的一场“表态表演”。 经过连续19轮制裁,俄罗斯经济并没有如欧盟预期那样被压垮,反而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而欧盟自己,却在这场长期的制裁过程中,越来越显露出内部的疲惫和分歧。 像斯洛伐克、匈牙利这些体量较小的成员国公开表示反对,反映出欧盟内部大国与小国之间的矛盾正逐渐加深。有人曾建议,为了提升决策效率,应该把欧盟的决策方式从“全部国家同意”改为“多数通过即可”。 但这个提议遭到许多小国的强烈反对,他们担心一旦失去“一票否决”的权利,本国利益就更容易被大国忽视甚至牺牲。这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成为欧盟决策的阻碍。
说到底,这场对俄制裁越来越像一场消耗战。欧盟希望依靠集体力量施压,却忽略了每个成员国都有自己不同的经济压力和政治诉求;它想通过能源制裁打击俄罗斯,却没有充分预料到俄罗斯早已将能源贸易重心转向亚洲。 10月23日并不是这场较量的终点,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已表示正在准备下一轮制裁。但如果欧盟无法有效化解内部矛盾、减少自我消耗,继续这样下去,情况可能并不乐观。 这让人想到《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上下同欲者胜”。 历史上,从拿破仑远征俄国到冷战时期的对峙,许多冲突都说明:当内部团结稳固时,对外战略才更有持续力。如果内部步调不一,即便看似强大的联盟,也可能在长期对抗中逐渐失掉优势。
新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